大爱无疆---奉献者信息化平台
生命是一首歌 需要大家用爱来合奏 |
文章来源: 青岛市红十字会 发布时间:2020-06-16 |
早报6月11日讯 一面是生命离开,一面是重生的企盼。6月11日是“中国器官捐献日”,青岛市民赵先生一早就来到我市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举办的“生命是一首歌”器官捐献公益宣传活动现场,在器官捐献志愿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姓名。“我的身体一半是他,一半是我,他的大爱一直在感染着我,希望让生命一直延续下去。”赵先生告诉早报记者,三年前“他”捐献的肝脏植入到他体内,他从病床上睁开眼睛那一刻,懂了的生命大爱,也萌生了感恩,所以他决定,也做一个“他”那样的人,希望生命不断延续。 现场; 器官捐献受益者再送“生命礼物” 6月11日上午,青大附院多名援鄂英雄以及医护人员用《让世界充满爱》、《平凡的天使》等公益节目,拉开了“生命是一首歌”器官捐献公益宣传活动序幕,青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现场为多名援鄂医护人员、器官捐献者家属以及有捐献意愿的路过市民进行了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其中,青大附院援鄂归来医护人员王丽娜、邵传锋在现场签下了捐献志愿书;市民唐先生替岳母送来了之前填好的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表,就在山个月,唐先生的岳父也实施了遗体捐献。 在活动现场,记者注意到,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非常认真地填写着器官捐献登记表,所需要的照片等也准备好了,一看就是提前有备而来。“我是一名器官捐献的受益者,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器官移植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也是本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念头,我也要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希望让更多生命延续下去。”赵先生说,收下的“生命礼物”是对他的升华,他倍加珍惜,也希望在将来,如果能有机会,他会继续将这份“生命礼物”加上他自己的满腔热血,一起送出去,让更多生命得到延续。 当天,10多位市民签下器官捐献志愿书,成为捐献志愿者,还有一些市民领取了登记表,要和家人商量后作出决定。“生命因短暂而珍贵,生命因奉献而美丽,我们看过小九月的故事,知道器官捐献是造福人类的事情,所以应该加入其中。”现场一名捐献志愿者说。 讲述: 三年前因爱迎来生命的重生 活动结束后,记者单独采访了赵先生,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决定捐献的故事。“这件事要从三年前说起,那是2017年的夏天,我突发疾病,躺在了病床上,那时候是一种绝望的心情,更是对家人的愧疚,我还没有完成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赵先生说,还清晰记得那天,他上班还没结束,感觉身体很难受,就提前请假自己去了医院。“我自己知道肝脏这几年一直不太好,有肝硬化,但没想到到了这么严重的情况。”赵先生说,他当时自己觉得可能只是感冒,没想到化验结果一出来,把医生也吓了一跳。“看你这血液化验指标,应该是已经休克了。”赵先生只记得医生说了这么一句,然后就被送进了抢救室。 “妻子担心的泪水,医生严肃诉说的脸,映入不远处躺在病床上我的眼帘。”赵先生在自己的微信里这样写道,那一刻,他更加深刻体会到尊重健康,尊重生命,不单单是为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对亲朋负责。很快他的患病结论出来了,肝硬化不可逆转,唯一的途径就是肝脏移植。 生命垂危的那段时间,赵先生想了很多,没有合适的肝源,只能等待配型合适的捐献者,也就是说,生或者死,掌握在人间是否有爱的眷顾。“好在,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学等都给了我很多鼓励,他们纷纷来看往我,安慰我,并且还伸出援助之手为我筹集医疗费。”赵先生说,从那时候起,他就已经感觉到大家的爱,这个社会有温度,支撑着他继续等待下去。 是爱的眷顾,也是“他”无私的奉献,不久之后,赵先生接到了来自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的通知,有一个“他”的馈赠,给他送来了一份重生的希望。 睁开眼看到一个新的世界 赵先生个人的微信公众号里记录着这样一段话:我醒了,努力回忆我躺在哪里,我想看一下周围正在做手术的医生,我直直地盯着手术灯,天花板上灯的影子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没有看到手术医生的身影。我明白,已经完成了手术。我扭头看看周围,感觉房间里有走动的身影,身影晃到我跟前,是穿着无菌服的护士:“你醒了?手术很成功,你现在在ICU病房”。 “进手术室前,我故作轻松地与家人说话聊天,主要是为缓解家人的担心与不安,我看到平常乐观的父亲何等惴惴不安,我看到妻、姨、姐姐因担心而在眼角挂着的泪水,唯有小舅、哥哥用强大的内心乐观地微笑,无论他们是什么样的表情,我明白,他们都是来为我鼓励,为我祝福。”赵先生说,虽然医疗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哪怕有一丁点的风险,对家人们来说都是不可承受的。还记得他被推进手术室前,扭头回望了亲人们一眼,亲人也在外面望着他,这是一扇生死之门,之后的事情一切都是未知。 “医生只是告诉我,捐给我肝脏的那个‘他’是一名年轻人,肝脏质量非常好。”赵先生说,躺在病床上恢复的那段时间,他就时长在自己的脑子里描绘那个“他”的模样,可能是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也或者是名知书达理的姑娘,一切的未知让赵先生多了一份牵挂。再次看到这美好的世界,他承受着两个人的使命,一个是他自己生命的重生,一个是“他”生命的延续。配合好医生的遗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监测设备被一点点地撤掉,手术第二天下午,顺利从ICU转到了隔离病房,他继续努力恢复身体的健康,三个月后,他就恢复了正常生活,开始上班,为了更美好而前行。 决定让“生命礼物”传递下去 赵先生是做IT行业的,是一位带着眼睛,文质彬彬的男士,说话声音也很细腻。业余时间他也喜欢写一些文字,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从那时候起,他开始更多关注器官捐献,关注爱和生命的传递。“除了对家人更好外,我一直就想怎样去感恩那个‘他’,让‘他’的爱更加发扬光大。”赵先生说,因为他的经历,身边的朋友们都知道了器官捐献,他也会在合适的机会,向朋友们宣传器官捐献,这让他获得重生的事业。 “和家人商量,得到支持后,我终于也作出这个将更多生命延续下去的决定,老父亲、妻子和年幼的儿子都表示理解我,因为‘他’的付出,家人们重新拥有了我,所以家人也都都是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赵先生这样形容,他去做捐献志愿者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点赞。 “我的身体是肝脏出问题,我的肾脏、肺脏、心脏等器官以及眼角膜都是健康的,如果将来有一天,我有合适的捐献条件,那么一定会捐献的。”赵先生告诉早报记者,签完捐献志愿书,他忽然觉得心情特别轻松,也可能是他也成为“他”那样有大爱的人,而获得的欣慰。 赵先生的文字中有这样一句话:“繁忙喧嚣的都市,我们常常忘记了应该怎样生活。步入自然,让心灵归于平静,原野中绿荫冉冉,生命勃发!生命原野的眺望,那是一个美丽的夏天......” 延伸: 器官志愿捐献登记这样申请 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2018年,青岛4岁女孩小九月捐献器官,挽救了5个家庭,感动了整个青岛,也让全国百万网友泪奔。九月及其家人的大爱精神和善行义举令人敬佩,九月妈妈获评2018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九月天使”公益品牌成为青岛城市精神的一种象征和化身,激励了更多爱心人士奉献大爱。 近年来,在青岛市红十字会的支持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联合各家器官捐献医院协同创新,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区域特色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模式,即“青岛模式”:“救治第一、捐献第二”,严格死亡判定,积极开展新技术,与国内多家器官移植中心协作等实现了从器官捐献到器官移植的全链条可溯源管理,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长期致力于大力发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事业,在青岛市红十字会的见证下,6年多已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857例,器官捐献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山东省第一,全国前三,2019年器官捐献数量位居山东省第一,全国第四,大器官利用率达到3.21,位居全国第一位,接近国际领先水平,使每一位器官捐献者的爱心奉献效益最大化,为推动青岛市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市红十字工作人员介绍,器官捐献是自愿、无偿、身后的志愿行为。市民可通过青岛市红十字会网站上的“大爱无疆奉献者信息化平台”网上申请登记,也可以通过设置在青大附院、市立医院、齐鲁医院青岛院区、青岛眼科医院门诊大厅的“九月天使捐献爱心岗”领取表格填写后投递到现场保密箱内,还可以联系各区市红十字咨询办理。(记者 孙启孟) |